《追慕先賢訪襄陽》

×

[PR]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。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。

《追慕先賢訪襄陽》


襄陽,鄂西北部的著名城市,亦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。襄陽位於長江支流漢江中遊,是鄂、豫、渝、陜毗鄰區的中心城市,亦是華夏重要歷史文化名城。素有“鐵打的陽”、“華夏第壹城池”、“兵家必爭之地”的美譽。現存古代各時期文化遺址200余處,多種文物古跡堪稱世界之最。

我對襄陽城的歷史Pretty Renew 美容敬慕已久,對諸葛亮代表的先賢們更是仰慕有加。千古流芳的古隆中,古韻流深的襄陽古城、溢滿古意的步行街.....曾讓我魂牽夢繞,牽情不絕,並逐漸滋生出萬般敬意,總想有朝壹日能睹其尊容,了卻我今生之願!

乙未春節,朋友相約至三峽大壩和清江畫廊遊玩,返途中,車將至襄陽時,聞得前方汽車追尾,高速路臨時關閉,我們只好盤出高速,駛入國道,因而影響了行程。艱難忍受顛簸之苦抵達襄陽市界時,夜幕降臨,此時襄陽城內已燈火闌珊,夜景分外迷人。為了不疲勞駕駛,亦為了明日能趨程歸家,用罷晚餐後,我們便暫寓“襄陽酒店”,因而痛失了瞻仰襄陽景色的絕佳時機。

令人欣慰的是,這種遺憾沒有在心中駐留太久,5月23日清晨,我便榮幸地跟隨“舞鋼山水戶外”群的包車,毅然踏上了南下襄陽的愉快旅途。

由於出發時間太早,加之車輛壹路顛簸,我和群友壹路昏昏入睡,自然錯過了沿途的仙趣美景。但當車於12點36分Pretty Renew 美容抵至古隆中景區時,瞌睡蟲壹下子跑到了九霄雲外,大家禁不住歡呼雀躍起來。

當有序步出車門後,壹方秀朗山色頓時淩亂了我紛繁的思緒,壹種追根溯源的莫名沖動和久別重逢的深切感動,悄然占據了我之心靈高處。

古隆中

古隆中,又名諸葛廟,位於襄陽以西13公裏的西山環拱之中。《輿地誌》曾記載:“隆中者,空中也。行其上空空然有聲。”由此得名。

《三國演義》對隆中是這樣描述的,“山不高而秀雅,水不深而澄清,地不廣而平坦,林不大而茂盛”。由此可見,隆中名副其實是壹個風景美麗、風光旖旎的幽雅之地。諸葛亮當初能選擇這樣壹方靈山秀土躬耕待業,不能不說是壹個聰明的選擇。而正是這個選擇為今後“三顧茅廬”、“隆中對”,促成三分天下之局面,進而發展至蜀國建立,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
隆中之所以聞名天下,究其原因有三:壹是諸葛亮躬耕之地,二是劉備“三顧茅廬”之地,三是著名“隆中對策”的提出之地。自晉代始,慕諸葛亮聲名的人們便在這裏漸次建起諸多建築。分別是:三顧堂、草廬亭、草廬碑、六角井、躬耕田、抱膝石、梁父巖、老龍洞、半月溪、小虹橋、武侯祠、野雲庵等,被稱作“隆中十二景”。這些建築不僅記載了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狀況和相關趣味傳說,也見證著諸葛亮的豐功偉績。

歷經無數風雨的洗濯,今日的隆中,愈顯清靜幽雅,天高雲淡,陽光明麗,山青水碧,人工布設,秀甲壹方。隆中山、樂山、旗山三山環拱,隱若玦環。路回山隱隱,樹鎖晝陰陰。諸葛亮當年活動遺跡:草廬、六角井、躬耕田、小虹橋、抱膝石、梁父巖等歷經千年風雨而安然在目。先賢憑吊諸葛亮,引以托情的武侯祠、隆中書院、古牌坊以及眾多借以托誌的碑碣石,依舊悠然隱逸在茂林修竹之間。

隆中的首個景點便是石牌坊,相傳建於清光緒年間,是隆中的重要標誌。它高約六米,長約十米,正門刻有“古隆中”三個大字,兩邊石柱上雕刻著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:“三顧頻煩天下計,兩朝開濟老臣心”,贊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和諸葛亮業濟兩朝的赤膽忠心,兩邊小門上雕刻著諸葛亮的名言:“淡泊明誌,寧靜致遠”,表明了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,雖過著平淡的生活,卻胸懷遠大的誌向。而“寧靜致遠”中的“寧”字並非錯別字,在清人編篡Pretty Renew 代理人的《康熙詞典》中有該字的詳細註釋,大意為“在家中用心讀書”。

石牌坊的背面,上方刻有五個大字“三代下壹人”,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壹句名言,意思是說諸葛亮是夏、商、周三代以後最高尚、最偉大的人,沒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。兩邊柱子上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:“伯仲之間見伊呂,指揮若定失蕭曹”,這句詩高度概括和贊揚了諸葛亮傑出的政治、軍事才能。

過了石牌坊,穿行躬耕田,到達小虹橋了。傳說,劉備二顧茅廬時,在橋旁遇見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,壹看老人衣著狐裘,談吐不凡,誤以為是諸葛亮,鬧了壹場誤會。從此,小虹橋也和隆中壹樣聞名於世了。

小虹橋橋為石拱,青石板面。橋下流水清澈,淙淙有聲。當妳漫步橋上,獨自徘徊,不禁為劉備“求才若渴”的精神深深感動。

繞過牌坊,穿過小虹橋,順著山勢拾級而上,眼前便是武侯祠了。據說現今的武侯祠建於明末清初,它依山修建,分四層,壹層高壹層。正殿有諸葛亮塑像,陳列有銅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。兩側設有配殿,西配殿名“三義殿”,內塑有劉備、關羽、張飛像。殿前庭院中有壹桂花樹,據說為明末栽植,每年盛花季節清香撲鼻。中設庭院。祠內所陳列的文物中,有壹面同治年間在廣西出土的銅戰鼓。相傳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用過的戰鼓。武侯祠外古樹參天,松柏滴翠,祠內庭院錯落,淡雅幽靜。武侯祠大廳的木匾上雕刻著董必武“三顧頻煩天下計,壹番晤對古今情”的題詞。正廳、西廳、後廳分別陳列著“諸葛亮生平簡介”,後廳裏還存放著壹尊諸葛武侯塑像,是人們憑吊祭祀的重要場所。

諸葛亮逝世後,老百姓對他萬分懷念。諸葛亮不僅是勞動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,而且是他們心目中的壹代勤政廉潔的名相。因而,只要是他到過的地方,紛紛立廟,各地的武侯祠不勝其數。目前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。然而紀念地太多,難以分辨真假。從古至今,誰為諸葛亮正宗紀念地而屢起爭執。尤以湖北襄陽古隆中和河南南陽臥龍崗兩地的武侯祠誰為“正宗”而長期紛爭不絕。

兩地的武侯祠,均歷史悠久。隆中武侯祠建於晉代,保留著古樸的風貌;南陽武侯祠建於唐代,更顯宏大堂皇。兩地都以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,為武侯祠的正宗而爭。為此,雙方互不相讓,竟然打起了長期的筆墨官司。

為爭“武侯祠”之正宗,“隆中派”以《隆中對》之“隆中”為佐證,“南陽派”則以《出師表》“臣本布衣,躬耕於南陽”為依據,故此,雙方唇槍舌戰,筆走龍蛇,爭得昏天黑地,不亦樂乎。直到清鹹豐年間,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知府。顧知府在聽取雙方意見的同時,多方調查研究,並大量查閱文獻資料。壹天清晨,爭執雙方應約來到府衙。只見顧知府慢慢拿出文房四寶,心平氣和地提筆寫下壹幅對聯:

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

此聯壹出,雙方心服口服,都佩服顧知府的才智,從此這場“戰鬥”才以和平的方式偃旗息鼓。

那麽,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處呢?只要了解當時的歷史地理知識,就不難辨別。隆中在漢時屬南陽郡所管轄,於是諸葛亮便稱自己“躬耕於南陽”。明代以後,隆中才劃歸襄陽,而襄陽、南陽又分屬湖北、河南兩省,因此才有了以上的爭論。事實上,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壹處,那就是古隆中。

武侯詞是隆中的主要建築,睹物言情,趙孟若在《書漢丞相諸葛武侯傳後》詩中“萬古君臣壹魚水,死生不變見英雄”的句子,確切地說明了諸葛亮和劉備的良好關系。

武侯祠的右下首,便是三顧堂,顧名思義就是為了紀念劉備“三顧茅廬”而修建的。據說劉備三顧茅廬時在這裏拴過馬。後人在此建壹四合院,名曰三顧堂。堂內陳列有嶽飛手書的《出師表》。

三顧堂內有劉備、關羽、張飛的塑像。門前俊挺著三棵參天古柏,相傳是劉、關、張掛馬用的。估計原材早已枯萎死亡,現存的當為後人所植,應勿容置疑。

踏進大門,壹股花香撲面而來,院內花木清幽。兩旁廊壁上砌嵌著數十塊石碑,分別刻有隆中全景圖、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、《後出師表》和《隆中對》,另外,還刻有壹些古人詩詞,均是謳歌諸葛亮功德的文字,昭示著孔明壹生的奇功偉業。

然而,古隆中之廣博吾尚能窺其壹隅,走馬觀花亦現其壹隙,囿於時間,堅澀之情溢於言表,尚不能壹壹陳述,實為遺憾,若有幸重訪,定作詳解。

襄陽古城

我們此次出行的第二站為襄陽古城墻和襄陽步行北街。

襄陽古城墻位於現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境內,始築於漢初,屢經整修(從城墻磚上有“ 鄧城”,“太平興國”、“嶽”、“光緒”等字樣可證),略呈正方形。其東南隅有仲宣樓(俗稱會仙樓)、魁星樓,西南隅有獅子樓,西北隅有夫人城,體現了明代的漢族建築風格和規劃思想。2001年6月25日,襄陽城墻作為明代古建築,被國務院批準列入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。

明洪武初年,衛國公鄧愈守襄陽,在整修舊城的同時,並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江邊,增辟二門(大北門、長門即震華門),連同原有四門(詳見《縣城集鎮》部分),各建城樓壹座(今僅小北門城樓巋然獨存)。

六個城門(東門曰“陽春”;南門曰“文昌”;西門曰“西成”,小北門曰“臨漢”,大北門曰“拱辰”,東長門曰“震華”)外各有甕城,東、南、西三門的甕城外另有子城,甕城、子城外各設吊橋(後改石橋)。

城垣周長7.6公裏,平均高8米,寬10米左右,用土層層夯築,外用大塊青磚壘砌(今僅存小北門,大北門和襄陽公園附近各壹段)。城北以漢水為池,東、南、西三面鑿有城豪,豪寬130米至250米,深2至3米,終年水波瀲灩,儼若平湖(今襄陽公園用以供遊客泛舟),全國罕見。

由於城高且固,豪寬且深,加之漢峴天設,山川環衛,是以號稱“鐵打的襄陽”。

襄陽城雄據漢水中遊,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;城池始建於漢;周長7公裏;護城河最寬處250米,堪稱華夏第壹城池,自古就有“鐵打的襄陽”之說。如今,雄偉壯觀。古樸典雅的城地,與新近修復的仲宣樓昭明臺等歷史名勝融為壹體,交相輝映,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。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,即大,小北門,長門,東門,西門和南門。

北街坐落在襄陽城中心十字街之北。 北連古城墻,南接昭明臺,長860米,寬12米。北街的特殊位置註定了它是襄陽古城的壹個重要"符號",也是襄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壹張"名片"。

北街歷史悠久,商周時期開始發展,唐宋時期甚為繁華,雖歷經滄桑戰火,但街道位置沒變,1993年為迎接第壹屆諸葛亮文化節和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會的召開,建成仿古文化步行街,2002年為繁榮北街經濟,又進行了壹次成功的改造。如今,襄陽北街已是古襄陽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道。

北街改建為壹條與襄陽古城墻、昭明臺等古建築相匹配、仿明清建築風格的文化商業步行街。北街是全國最長的仿古步行街。

襄城北街的定位是商業文化步行街,主要以鄂西北地區仿明清時期的建築群為主,馬頭墻、飛檐錯落有致,門窗花格古樸典雅,是襄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壹。

憑借著位於古城南北中軸線、靠近漢江的優勢,北街曾是襄陽城內最繁華的街區。區內遊人如織、商鋪林立,商品琳瑯滿目,遊人中不時有外國人從身邊走過,美女如雲,給古樸秀雅的古街道增添了許多現代氣息。

雙休日的觀瞻人流為假日的襄陽增添了人脈、人氣,亦讓壹座古城煥發出勃勃生機,在祥和吉慶中愈顯海河燕平、福祿壹方……

立於車內,眺望漢江兩岸,壹種追慕先賢的情感悄然滋生,雖眼眉替代了言語,然詩人王維富有感染力的詩篇《漢江臨泛》仍縈廻耳畔:“楚塞三湘接,荊門九派通;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無中。郡邑浮前浦,波瀾動遠空;襄陽好風日,留醉與山翁。”

PR